1.行政权:
行政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法律、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而拥有的权力。它主要包括立法权、执法权和监督权。2.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行使行政职权,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对外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国,主要指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权限内为实现国家管理目标,依据一定程序对特定对象或事件进行处理的具体行动。它包括行政决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4.行政相对人: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一方主体。即受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例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行政相对人。5.行政程序:
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行政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和过程。包括立案、调查、审议、决定等阶段,并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期限。6.合法性原则:
在行政法中,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只有法律赋予的权力才能行使,且需要遵守程序正当性、比例原则等规定。7.公平公正原则:
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公共利益或公民权益的问题时,应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确保决策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8.效率原则:
要求行政行为应当高效、迅速地执行。行政机构应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和浪费。9.责任追究:
如果行政机关在执行职责中出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包括赔偿损失、撤销不合法的决定等措施。10.监督与救济机制:
为了保障公民权益不受侵害,行政法还设有监督制度和法律救济途径(如复议、诉讼等),允许个人对行政机关的行为提出质疑或寻求改正。 以上这些概念是理解行政法的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系,旨在平衡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