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定义:
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主体在实施国家权力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特征:
- 强制性 - 单方意志性 - 效力的广泛性 - 裁量性的存在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
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合理性原则:
行政行为不仅应当合法,还应符合公正、公平和合理的要求。-程序正当原则:
在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决定前,需给予相对人陈述意见的机会,并遵循规定的程序进行。3.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
-行政主体:
是指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相对人:
指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一方当事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等。4. 行政行为 -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两大类。 - 具体行政行为:指直接对特定的个人或组织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 -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5. 行政程序
-一般原则:
包括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回避原则和效率原则。-主要环节:
- 立案与调查 - 审查决定 - 执行监督 - 复议与诉讼6. 行政救济制度 - 包括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了维权途径。
-行政复议:
针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向其上级机关或特定机构申请重新审查决定的过程。-行政诉讼:
即通常所说的“民告官”,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程序。7. 行政责任 - 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形式。前者是对公务员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处理;后者则是对违法相对人实施的一种惩罚措施。 以上就是关于行政法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概述。学习时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其理论与实践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